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海外版
河北省邢台市达活泉公园。
崔五杰摄
在河北省邢台市,车行北滨河观光路上,不时能看到载着空桶、空瓶骑行的市民。
“您这是干啥去?”
“接泉水去呀。华庄泉的水,好喝!”
跟着市民来到华庄泉边,只见清澈的泉水从六角凉亭下的出水口汩汩涌出。“泉水甜,熬出来的粥也甜。”当被问及泉水有何特别之处,市民尤女士告诉记者,“前几年,想喝泉水还没有呢。”
太行山东麓特殊的地质结构,有利于地下水的流动和汇集,为邢台孕育泉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历史上,邢台曾有“环邢皆泉,遍野甘露溢,平地群泉涌”的盛景。丰富的泉水资源为百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,“其他地方缺衣少食的时候,我们靠泉水浇地,水稻年年丰收。”据襄都区东汪镇武家庄村村民宋升达回忆,泉边丰茂的芦苇还催生了芦苇加工业,家家户户编苇席,卖出去又是一笔收入。
20世纪80年代后,随着城市扩张及经济发展,邢台城市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加,地下水位不断降低,多处泉眼枯萎停涌。
变化,始于一场“水的革命”。
2014年以来,邢台市通过“节引调补蓄管”等多种举措,深化全社会节水机制,全力推进水源置换,持续开展河道补水,严格管控地下水,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。
“我们累计关停、管控各类取水井4万多眼,居民生活用水逐渐由井水变为南水北调引来的长江水。‘节流’的同时,我们还在‘开源’上下功夫,年均生态补水约2.1亿立方米。”邢台市水务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张雷介绍,截至2024年底,邢台浅层地下水位与深层地下水位与2018年同期相比,分别回升8.12米和7.67米。
水位回升了,泉眼又“醒”了。
2021年以来,百泉、狗头泉、鸳鸯泉、飞龙泉等泉眼相继复涌,众多泉流汇成连片湖面,昔日泉水绕城的美景复现。邢台市优化改造中心城区5处湖面、16处泉眼,为市民和游客打造生态良好、宜居宜游的亲水空间,“城在水中、水在城中”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。
华庄泉旁,古朴的茅草屋里,人们在此听泉品茗,享受惬意时光;达活泉湖边,市民早起晨练,与鱼虾、水鸟共赏晨曦;百泉鸳水公园里,形似鸳鸯两翼的湖面寓意美好,情侣们对影成双,身着古代婚服体验甜蜜旅拍……
城依泉盛,泉润城兴。作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,近两年,邢台依托泉、河、湖景观资源构建独特的生态水系新格局,加快建设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,富有活力的泉水也为文旅产业注入勃勃生机。“真没想到,老厂房里还隐藏着一处出水量很大的泉眼。”在1979邢襄创意小镇,游客张彩红在“邢台十六泉”之一的飞龙泉边拍照打卡。与其他泉眼不同的是,飞龙泉位于原邢台市印染厂的厂房内,柔美的泉水与“硬核”的工业建筑碰撞出别样的魅力。
围绕“飞龙泉+老厂房”的特色资源,襄都区在此引入宝藏小店、创意市集、青年剧场等新业态、新场景,形成“粗犷工业风”与“精致文艺范”交融的空间特色,昔日的工业遗址变身新潮的城市街区,吸引不少年轻游客前来,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。
2024年,邢台市接待游客5482.31万人次,同比增长20.76%;实现旅游收入549.15亿元,同比增长23.3%。
从昔日“环邢皆泉”的盛景,到今日“一泉一景”的新风貌,在邢台,叮咚泉水流淌着城市记忆与美好生活,一片泉与一座城的故事还在继续……
双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