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吕梁日报
梁玉萍的教育坚守
□ 本报记者 王洋 通讯员 赵良琼
晨光漫进石楼县东风小学的教室,梁玉萍俯身凝视讲台上摞得整齐的作文本:最上方,“2024级一年级写话集”的字迹带着孩童的稚嫩;桌角另一沓泛黄的本子里,2001届学生的优秀作文选集已磨平书脊。“1996年到这里,教的第一届是2001届,如今第六届即将升二年级。30年教学生涯里,最宝贝的还是孩子们写下的这些字。”梁玉萍指尖轻拂纸页,声音里满是时光沉淀的温润。
教书育人的种子,早就在梁玉萍心中生根。自幼听着家人讲述教育故事,1992年从离石师范毕业后,她先后在石楼县罗村中学、灵泉镇板桥小学锤炼教学本领,1996年调入该县东风小学,这一扎根便是三十年。
从乡村学校的墨汁黑板到如今的电子白板,教学工具在变,但她对语文教学的钻研劲头始终未变——尤其在写话与作文教学领域,她如打磨璞玉般潜心探索,总结出“以读促写,以写养思”的教学方法。初到东风小学时,梁玉萍发现不少孩子对作文犯怵,写出的句子干瘪乏味。“作文不是硬憋出来的,得让文字带着生活的热气。”她索性将课堂搬到生活场景中:春天带孩子们蹲在操场边观察新芽破土,记录生命的力量;“六一”儿童节手工作品展后,引导大家描述眼中的色彩与心中的欢喜;每天语文课开篇的“精彩3分钟”,更是成了孩子们的“故事汇”——从“奶奶做的槐花饼真香”到“小狗丢了又找回来的开心”,细碎日常在分享中化作鲜活的写作素材,孩子们对作文的畏惧渐渐消散。
“用我手写我心”,这是梁玉萍常对学生说的话,更是她教学的准则。教低年级时,她鼓励孩子们把“太阳公公笑了”细化为“太阳把我的鼻尖晒得暖暖的”;引导高年级学生从“妈妈很爱我”延伸到“妈妈把苹果核啃得比月牙还弯”,让情感藏在细节里。2001届学生是她在东风小学的起点,从那时她细心整理出第一本优秀作文集。此后每一届学生的佳作,她都精心留存,如今五本厚厚的选集在书柜里排开,如同一串镌刻时光的脚印。
在东风小学的三十年,梁玉萍的教育温度早已超越课堂。她的办公桌抽屉里,创可贴、小零食常年备好;晨读前会悄悄推开教室窗户,流通新鲜空气;放学后常被家长围着咨询“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”,她总是耐心解答。班里曾有个叫康振雨的学生,母亲重病,跟着奶奶生活,性格格外内向。梁玉萍看在眼里,常把自己的笔记本、铅笔塞给孩子,帮他申请资助,放学后留下来帮他辅导功课,边讲题边听他倾诉心里话。“教育不只是教知识,更要让孩子心里有光。”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她还格外重视家校合力。每月家长会,总会邀请“阅读之星”的家长分享经验,让“家长教家长”,慢慢将班级打造成温暖的共同体。有家长常常发来消息:“梁老师,您让我们明白,陪孩子读书不是任务,而是一家人的快乐。”
三十三年深耕教育一线,梁玉萍在语文教学领域走出了自己的路。她出版《玉声萍踪》教学专辑,将“快速作文教学法”的心得分享给更多同行;从吕梁市优秀班主任到山西省教学能手,一本本荣誉证书堆在桌角,却不如抽屉里10多本磨破的备课笔记来得珍贵。今年,市长熊义志走访慰问时,握着她的手说:“您扎根一线这么多年,默默奉献,这就是教师该有的样子。”她只是笑着回应:“我不过是把简单的事认真做,平凡的事坚持做。”
如今,梁玉萍依旧每天早早来到学校,看着2024级的孩子们背着小书包跑进教室。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,也映着她鬓角的白发。从2001届到2024级,三十年间三百多个孩子从她的课堂走向远方,而她始终守在东风小学的讲台上,以“以读促写,以写养思”的理念,以对教育骨子里的热爱,践行着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”的承诺。正如她常说的,“教育是慢功夫,如春风化雨,看似平凡,却能让一颗颗童心在时光里,长成最好的模样。”
双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